今天在读一本 Ethnography / Qualitative Research 的书,其中的一个人类学理论让我突然想谈谈《后浪》。网上的评论我没有读太多,总觉得两个阵营对战没意思。但现实生活中也没人和我讨论这个话题,今天和你探讨一下呗。
Linton (1936) 在 The Study of Man 中,提出了一个把人类行为分成四类的模型:Universals, Specialties, Alternatives, Peculiarities. 用最简单的栗子“穿鞋”来形象地解释,这四个类型分别对应:
普通人 Universals – 穿鞋
特权者 Specialties – 穿皮鞋
癖好特殊的人 Alternatives – 穿玫红漆皮靴子
奇怪的人 Peculiarities – 赤脚
前两种 Universals 和 Specialities 是这个社会的“理想型”。Alternatives 不属于社会中的主流,但是能被大部分人理解。Peculiarities 是被侧目或排斥的。
《后浪》引起最多不满的点,正是试图用 Specialities 的生活片段来代表 Universals 的生活状态。在美国,一个群体在媒体中的比例和社会地位挂钩这个现象,在种族的语境里经常被讨论。在中国这个话题虽然被讨论的不多,但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懂得。那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“我没有被代表”为理由的批评呢?
以《后浪》为分割点,B站的角色突然从同伴变成了长辈。第一次做“爸爸”,本意想要夸奖一代人,但是因为没有学好 Linton 的理论 只夸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 (Specialties)。中国家庭比较吝啬赞美,好不容易有一个被赞美的机会却没有落到自己身上,导致大部分用户 (Universals) 心里很失落。
下一个疑问是:为什么本来让大家颇有共鸣的up主,被官方混剪了一通,突然就“不能代表年轻人”了呢?
最初的b站让小众的、不被认可的,受到了欢迎。和现实生活一样,被边缘化甚至歧视的群体都更包容。这样的B站也是包容的。虽然随着上市 blah blah,用“边缘化”(Alternatives, Peculiarities)形容b站早就不合适了,但这一通上央视的操作,直接官方盖章了b站注入主旋律 (Universals, Specialties)。真让人不适应。
这就像看着自己有点丑、有点怪、不怎么受欢迎的好朋友,一夜之间变成了市长颁奖的三好学生(Symbolic Hierarchy)。像《初恋那件小事》里,当小水的朋友帮她变漂亮后,又决定不理她了。
我上中学时,b站开始破圈,一个喜欢二次元的男同学在班里崩溃大喊,“你们怎么都知道了啊!!我的小破站啊!!” 《后浪》打通了人人都能当up主的网络世界,和话语权已经落实的传统媒体,真正的“后浪”害怕当b站变得主流,也就不再包容了。
不知道感到不平的人真的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被代表失望了,还是因为我瞎说的这几个原因?你看了《后浪》觉得备受鼓舞,被冒犯了,还是没有感觉,可能和你本身在这四个种类中所属有关。我特别反感的是一部分人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说,“你看你这么容易被洗脑”。
总结一下,Qualitative 的 Ethnography 真的很重要!!!数据再厉害,也无法替代社科的定性研究方法。给我灵感的这本书叫做 Practical Ethnography – A Guide to Doing Ethnography in the Private Sector 说的就是这件事。
好笑又悲哀的是,大三时我和校友(CS专业UX从业)介绍自己。我超得意地说自己会做 Ethnographic Research,还TA了一节课。
他说:“What?”
我说:“Ethnographic Research.”
他:“What?”
我:“Ethnography.”
他:“Say that again?”
我:“Eth-no-gra-phy.”
他:“Can you spell it?”
我:。。。?
哈哈,正文就是这些了,书考虑看下嘛。
PS.忍不住要说说《后浪》引起我个人不适的点。
这个演讲的逻辑是:因为看了那些优秀的b站up主,所以应该改变“一代不如一代”这个观点。这样的论证把“一代不如一代”正当化了。没有这些up主,就可以说“一代不如一代”吗?这种来自“上一代”的贬低本身是很病态、很压迫的。我个人觉得影响力这么大的宣传,用“一代不如一代”做切入点,是一个非常奇怪、且让我不适的视角。
我从来没有听过身边有长辈评价年轻人“一代不如一代”。这种说辞到底是为了煽动年轻人的稻草人,还是真实存在的呢?我想了解你的体会。
PPS.关于“选择的权利”,我选择拥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评论区 :)溜了。